首页  »  粤语  »  香港小故事

mp3

  • 名著劇場《劉姥姥六進榮國府》(4)
  • 名著劇場《劉姥姥六進榮國府》(3)
  • 名著劇場《劉姥姥六進榮國府》(2)
  • 名著劇場《劉姥姥六進榮國府》(1)
  • 妒潮(22)
  • 妒潮(21)
  • 妒潮(20)
  • 妒潮(19)
  • 妒潮(18)
  • 妒潮(17)
  • 妒潮(16)
  • 妒潮(15)
  • 妒潮(14)
  • 妒潮(13)
  • 妒潮(12)
  • 妒潮(11)
  • 妒潮(10)
  • 妒潮(9)
  • 妒潮(8)
  • 妒潮(7)
  • 妒潮(6)
  • 妒潮(5)
  • 妒潮(4)
  • 妒潮(3)
  • 妒潮(2)
  • 李我作品 妒潮(1)
  • 消失(3E)
  • 消失(2)
  • 消失(1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40E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9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8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7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6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5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4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3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2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1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0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9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8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7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6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5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4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3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2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1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0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19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18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17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16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15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14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13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12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11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10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9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8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7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6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5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4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3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(2)
  • 烛光秋夜紫罗兰
  • 青山杯道(12E)
  • 青山杯道(11)
  • 青山杯道(10)
  • 青山杯道(9)
  • 青山杯道(8)
  • 青山杯道(7)
  • 青山杯道(6)
  • 青山杯道(5)
  • 青山杯道(4)
  • 青山杯道(3)
  • 青山杯道(2)
  • 青山杯道(1)
  • 锦香亭(15E)
  • 锦香亭(14)
  • 锦香亭(13)
  • 锦香亭(12)
  • 锦香亭(11)
  • 锦香亭(10)
  • 锦香亭(9)
  • 锦香亭(8)
  • 锦香亭(7)
  • 锦香亭(6)
  • 锦香亭(5)
  • 锦香亭(4)
  • 锦香亭(3)
  • 锦香亭(2)
  • 锦香亭(1)
  • 吉星拱照金如意(5E)
  • 吉星拱照金如意(4)
  • 吉星拱照金如意(3)
  • 吉星拱照金如意(2)
  • 吉星拱照金如意
  • 健康是福(单元剧)
  • 奶奶我锡晒你(下)
  • 奶奶我锡晒你(上)
  • 网上情缘(5E)
  • 网上情缘(4)
  • 网上情缘(3)
  • 网上情缘(2)
  • 网上情缘
  • 饭餸情仇(5E)
  • 饭餸情仇(4)
  • 饭餸情仇(3)
  • 饭餸情仇(2)
  • 饭餸情仇
  • 张果得道(5E)
  • 张果得道(4)
  • 张果得道(3)
  • 张果得道(2)
  • 张果得道
  • 花落谁家(二十)(end)
  • 花落谁家(十九)
  • 花落谁家(十八)
  • 花落谁家(十七)
  • 花落谁家(十六)
  • 花落谁家(十五)
  • 花落谁家(十四)
  • 花落谁家(十三)
  • 花落谁家(十二)
  • 花落谁家(十一)
  • 花落谁家(十)
  • 花落谁家(九)
  • 花落谁家(七)
  • 花落谁家(六)
  • 花落谁家(五)
  • 花落谁家(四)
  • 花落谁家(三)
  • 花落谁家(二)
  • 花落谁家(一)
  • 心之全蚀(十)(end)
  • 心之全蚀(九)
  • 心之全蚀(八)
  • 心之全蚀(七)
  • 心之全蚀(五)
  • 心之全蚀(四)
  • 心之全蚀(三)
  • 心之全蚀(二)
  • 心之全蚀(一)
  • 南丫二千年前(五)(end)
  • 南丫二千年前(四)
  • 南丫二千年前(三)
  • 南丫二千年前(二)
  • 南丫二千年前(一)
  • 端砚(八)(end)
  • 端砚(七)
  • 端砚(六)
  • 端砚(五)
  • 端砚(四)
  • 端砚(三)
  • 端砚(二)
  • 端砚(一)
  • 火烧快乐谷(十)(end)
  • 火烧快乐谷(九)
  • 火烧快乐谷(八)
  • 火烧快乐谷(七)
  • 火烧快乐谷(六)
  • 火烧快乐谷(五)
  • 火烧快乐谷(四)
  • 火烧快乐谷(三)
  • 火烧快乐谷(二)
  • 火烧快乐谷(一)
  • 满院落花帘不卷(单元剧)
  • 冤家喜双逢(九)(end)
  • 冤家喜双逢(八)
  • 冤家喜双逢(七)
  • 冤家喜双逢(六)
  • 冤家喜双逢(五)
  • 冤家喜双逢(四)
  • 冤家喜双逢(三)
  • 冤家喜双逢(二)
  • 冤家喜双逢
  • 情困赖布衣(五)(end)
  • 情困赖布衣(四)
  • 情困赖布衣(三)
  • 情困赖布衣(二)
  • 情困赖布衣(一)
  • 天理循环(五)(end)
  • 天理循环(四)
  • 天理循环(三)
  • 天理循环(二)
  • 天理循环(一)
  • 草根单元剧《夹心人》
  • 琴弦(十一)(END)
  • 琴弦(十)
  • 琴弦(九)
  • 琴弦(八)
  • 琴弦(七)
  • 琴弦(六)
  • 琴弦(五)
  • 琴弦(四)
  • 琴弦(三)
  • 琴弦(贰)
  • 琴弦
  • 草根单元剧《再谱人生曲》
  • 圆舞(二十三)(END)
  • 圆舞(十八)
  • 圆舞(十三)
  • 圆舞(十一)
  • 圆舞(十)
  • 圆舞(九)
  • 圆舞(八)
  • 圆舞(七)
  • 圆舞(四)
  • 圆舞(一)
  • 草根单元剧《患难亲情》
  • 柔情(十)(END)
  • 柔情(九)
  • 柔情(八)
  • 柔情(六)
  • 柔情(五)
  • 柔情(四)
  • 柔情(二)
  • 柔情(一)
  • 草根单元剧《夫妻真性情》
  • 草根单元剧《父贤子叛》
  • 留不住的现在(五)(END)
  • 留不住的现在(四)
  • 留不住的现在(三)
  • 留不住的现在(二)
  • 留不住的现在(一)
  • 草根单元剧《不如重新开始》
  • 草根单元剧《完全亲子手册》
  • 无怨(二十)(END)
  • 无怨(十九)
  • 无怨(十八)
  • 无怨(十七)
  • 无怨(十六)
  • 无怨(十五)
  • 无怨(十四)
  • 无怨(十三)
  • 无怨(十二)
  • 无怨(十一)
  • 无怨(十)
  • 无怨(九)
  • 无怨(八)
  • 无怨(七)
  • 无怨(六)
  • 无怨(五)
  • 无怨(四)
  • 无怨(三)
  • 无怨(二)
  • 无怨(一)
  • 齐人梦醒时(五)(END)
  • 齐人梦醒时(四)
  • 齐人梦醒时(三)
  • 齐人梦醒时(二)
  • 齐人梦醒时(一)
  • 婚礼(二十)(END)
  • 婚礼(十九)
  • 婚礼(十八)
  • 婚礼(十七)
  • 婚礼(十六)
  • 婚礼(十五)
  • 婚礼(十四)
  • 婚礼(十三)
  • 婚礼(十二)
  • 婚礼(十一)
  • 婚礼(十)
  • 婚礼(九)
  • 婚礼(八)
  • 婚礼(七)
  • 婚礼(六)
  • 婚礼(五)
  • 婚礼(四)
  • 婚礼(三)
  • 婚礼(二)
  • 婚礼(一)
  • 情迹(九)
  • 情迹(八)
  • 情迹(六)
  • 情迹(五)
  • 情迹(四)
  • 情迹(三)
  • 情迹(二)
  • 情迹(一)
  • 对头冤家(十)(END)
  • 对头冤家(九)
  • 对头冤家(八)
  • 对头冤家(七)
  • 对头冤家(六)
  • 对头冤家(五)
  • 对头冤家(四)
  • 对头冤家(三)
  • 对头冤家(二)
  • 对头冤家(一)
  • 相亲俱乐部(十)END
  • 相亲俱乐部(九)
  • 相亲俱乐部(八)
  • 相亲俱乐部(七)
  • 相亲俱乐部(六)
  • 相亲俱乐部(五)
  • 相亲俱乐部(四)
  • 相亲俱乐部(三)
  • 相亲俱乐部(二)
  • 相亲俱乐部(一)
  • 剧情简介

    香港特区与祖国同舟共济,在追逐梦想的征途上风雨兼程,创造了耀眼的“香港奇迹”,在“一国两制”的探索中刻下了深深的“香港印迹”,为世界奉献了寓意深刻的“香港小故事”。香港的故事有什么特色?已故香港文学家也斯先生归纳出三类――讲香港的“大故事”、讲述“小故事”,以及如电影《阿飞正传》的“无故事”。有这三类故事,源于观察角度的不同。习惯讲香港“大故事”的多是外来者,讲述它的国际化,或批判它的去民族化。当代香港本地文化人则更愿意去触碰“小故事”或者“无故事”,透过小缝隙去寻找模糊的文化身份。

    评论

    评论加载中...